教育部与网信部门联合行动治理校园APP乱象

发布时间:2019-03-27 07:07:38|来源:信用中国|专栏:校园诚信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刘昱汝报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快速普及,移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下,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终端整体向移动设备倾斜,校园APP不断涌现。为了进一步提高参与度,许多校园APP却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儿”。

3月12日,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到,教育部将与网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治理校园APP乱象。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规范第三方校园APP的引入和自主开发校园APP的建设。

深化基础教育数字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网络学习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必然要承担起国家民族复兴的重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与时代接轨,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国内不少高校引入了互联网+时代校园APP管理模式。

北京小孩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窦伟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生角度来说,网络学习可以让他们轻松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更多的学习帮助,利用碎片化时间聆听老师的讲课,这给了那些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孩子重新学习的机会,也让那些想深入学习的孩子轻松获得丰富知识的机会。

而从学校角度来说,网络学习让师生的沟通不再局限于校园,老师们也可以把课堂内容放到网络,供学生查找复习,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老师们也更容易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们的成绩差距,也方便老师安排教学进度,最终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窦伟祥强调。

《工作要点》提出,继续做好统编三科和普通高中的“人教数字教材”开发。深入开展数字教材教学模式研究,推进义务教育“人教数字教材”在不同数字化教学环境下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推广,培育形成3个区域及10个学校示范案例。

让每一名中小学教师都能够享受到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的优质内容与便捷服务,就要求将《工作要点》最终落到实处,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需要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入手。在工作组织方面,也需要注意逐层铺开,树立典型的工作策略。

其一,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接入和带宽条件,做好统编三科和普通高中的“人教数字教材”开发;其二,逐步开通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其三,分批次完成中小学教师应用学习专项培训;其四,鼓励教师上传优质课程与学习资源,引导师生使用应用;其五,发挥中小学教研员群里体力量,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持续推广工作。

深入网络学习应用

《工作要点》明确,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断深入,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新增1000万个,继续推选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地区40个和优秀学校200所。完成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人人通”专项培训6000人,推动逐步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

窦伟祥认为,目前,市场上网络学习应用种类繁多,但不管怎么做,学习类的应用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工具类,一个是内容类。也有集内容与工具于一体的混合类应用。但不管网络学习应用怎么设计怎么创新,都一定要记住它的最终使命是教育本身。

做内容的网络学习应用,核心就要深入研究如何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能教,还要会教,就是你的内容要能让孩子愿意去学,甚至学得高兴。窦伟祥强调。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机构)与政府四方的配合,形成教育共同体与教育合力,刘勇赫认为,其中政府政策的制定是宏观层面的引领,对于基层工作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针对于网络学习应用的不断深入,刘勇赫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校园APP市场,打压有害APP;其二,从国家层面成立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保证权威性与专业性;其三,加快实现中小学学校互联网全覆盖,为网络学习提供便利;其四,针对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的杰出研发人员及参与教师给予奖励;其五,针对在校园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组织者与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其六,优质课程与学习内容向每一名中小学生全面开放,尽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

规范APP管理使用

然而,本该是为了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却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儿”。一个个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让其存在不少漏洞,甚至让学生自行承担损失,令学生苦不堪言。

此外,一些APP多数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这些APP往往以获取学生信息和流量为目的,除了师生能体会到的变相消费、充斥广告、数量众多、使用体验差等问题,还存在师生无法感知的违规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缺乏舆情监控等安全隐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相关的各类APP应运而生。应该承认,一些辅助学生学习的APP,利用技术的优势,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APP与移动学习、外延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融合,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APP平台,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积极运用科技工具获取、理解和整合知识,主动大胆地以平台为载体表达观点,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高校使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是值得肯定的,能让师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但如果这些APP中含有大量广告,且高校强制使用,那么,这样的导向就显然是不妥的。”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周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十分明确。

周晓明表示,学生时代是孩子们接受校园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广告等过多的商业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养成。更需要重视的是,前述情况不只出现在高校里,还出现在了一些中小学里。

窦伟祥认为,校园APP不规范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APP运营商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盲目逐利导致的。APP使用者是缺乏阅历的广大学生群体,学生们大多缺乏自我管控力和判断力。做校园APP,必须要始终坚持以教育孩子为核心。

建立一套诚信机制,对于触犯相关规章的公司,列入黑名单,禁止从事教育类服务,让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产商远离教育市场。并且重点排查学校或班级使用的第三方APP,斩断APP进校园的利益链条,不让APP因为私人利益推广或变相推广给学生和家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高校引进APP时要理性且谨慎,不能为了迎合信息化潮流引进一些粗制滥造的APP,应以签订协议等方式,改善APP使用环境,规范商家广告。易鑫也认为,APP进高校应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核程序,校园APP中可以出现一些图书、公益活动的推广,但不应出现商业广告,更不能出现借贷、收费服务、游戏等内容。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将部分引进APP的权利交与学生,学生是APP的主要服务对象,或许可以“让使用者参与决定使用何种APP”。

相关文章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